【工具文】建構時間管理的小宇宙


    在去年某天閱讀《電腦玩物》中關於「時間管理系列」文章時,看到站長ESOR推薦了一本由幸福行動家創始人-張永錫老師撰寫的《早上最重要的3件事》,專門探討「時間管理」、「數位行動工作術」的相關知識。
長久以來自己雖然東拼西湊的從各個網路文章汲取「時間管理」的知識,例如我在今年7月寫過《時間管理的技巧和一些思考》,當時對於時間管理的知識架構都還處於摸索階段,鑑於沒有認真閱讀過討論時間管理的專書,於是就迫不急待的從網路書店下訂了。當然人每一天總是有很多的藉口不去做某件事情,所以這本書就一直被放在書櫃,直到上個月才被我從書堆中找到(看來我果然需要時間管理)。
這本書跟其他時間管理的書有甚麼不同呢?我認為這本書有三個絕對值得一看的原因:
  • 文章內容以每天一篇為主題來撰寫,閱讀無負擔
  • 完整的時間管理架構,讓沒有系統性時間管理觀念的人(如我)可以從0做起
  • 文章用字和舉例相當有趣,讓人容易聯想到自己遭遇的問題,並帶著問題從書中找尋答案
如同之前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及,一個良好的主動閱讀者應該要帶著問題,從書中尋找自己所需要的答案,如此才可以讓這本書對自己的效益最大化,同時自己也比較不容易"度辜"。這本書還有一個最棒的地方是:作者每隔10天(10篇文章,剛好是系統中一個大段落結束)就會帶領讀者複習這10天的所學,並概要統整重點來幫住讀者回顧。我認為這是一個好作者(佛心作者)可以為讀者做的事情,讓我們這些讀者不會在過程中就「落隊」了。


所以我可以從這篇文章得到甚麼?

8個字,時間管理的小宇宙(有點長XD)!或許這樣說有點誇大,但是看完這本書,並且每天確實做一些時間管理的練習(大概5-10分鐘),你就可以獲得「時間管理」的整套觀念還有管理工具,讓我們不只知道怎麼管理時間,同時也有工具來幫助我們管理。這個小宇宙要在短時間內完全掌握確實有點難度,但至少讓我們看到原來「時間管理系統」是這樣運行的。

張永錫老師的三個時間管理習慣養成

  • 每日吃青蛙
  • 清空收件夾-列出自己的帝王時間管理表
  • 做好每日重開機-日/周檢視/晨間日記 

單看字面是看不太懂意思的,下面的內容會針對這三個習慣做整理,讓想要學習這套時間管理工具、或是想快速瀏覽這本書的人可以先一窺究竟。



※原圖可以參考這裡

強大的時間管理系統

習慣一:每日吃青蛙

    張永錫老師在整本書中,用兩個很有趣的名詞來形容我們每天處理的大小任務。

  • 青蛙:我們每一天必須處理、最重要的那件事情通常需要花費至少1-2個小時(甚至以上)來處理。
  • 蝌蚪:形容其他相較之下較不重要的任務,通常10分鐘-30分鐘內(甚至更短)可以處理完畢。

以一個上班族而言(例如小弟本人),青蛙包含今日要進行的專案任務,可能有與IT人員開會、撰寫重要文件、撰寫重要公文、構思企劃...等,如果不在當天處理完畢,後續將會不斷被其他部門的人追殺進度;至於蝌蚪的話,則是如寄信給某合作廠商、整理會議紀錄、協助主管安排會議細項...,可能在幾十分鐘就可以處理完畢的事情。

雖然每一天我們總是有看似做不完的事情,但總是有某幾件非做不可事情、當然也有一下子就可以處理完畢的小事。首先我們要培養的第一個時間管理習慣,就是要在每天工作前,挑出1-3隻青蛙,以及5-7隻蝌蚪,將他列在我們慣用的「清單工具」上(可以是APP、也可以是紙本條列清單)。

這裡要先俗套的說一句:「我們身處在一個最壞的時代,但同時也是最好的時代」,科技的進步讓每個人每天要處理的訊息、資訊量暴增,有時甚至讓人感到無力、倦怠;但換個角度想,我們也擁有更先進的設備可以幫助我們。「清單工具」可以是拿一隻鉛筆直接在白紙上條列,也可以使用APP來幫助我們,在這裡不得不提的是,我自己一開始也認為非常不習慣,剛下載完一個APP來使用,可能後天就不會打開了!但是為了順利使用這套時間管理系統,以下列出幾個書中推薦的「清單工具」APP:

  • Omnifocus
  • Todoist
  • wunderlist
  • Asana

詳細的介紹就不在這裡表列,自己最後是選擇Todoist當作「清單工具」使用,原因是相較其他的APP介面,Todoist是我覺得用過最順手的。

列一份清單,工作效率可以增強25%。 -博恩.崔西(Brian Tracy)

青蛙上菜

列完清單之後,我們就可以開始吃青蛙啦。但你可能會問,「要從哪一隻開始吃起呢(要從哪個任務開始做起)?」

作者建議我們要從長相最難看的開始吃起(也就是比較困難的任務),當我們將一天之中,最難吃的青蛙努力吃下肚之後,我們會覺得更有活力,回想一下我們完成艱難無比的任務之後,那份心情舒爽之感就可以體會了。

但是這些青蛙不一定每一個都可以一口順利吞下呀!所以作者在書中教了三個分解青蛙的方法,分別是以下三點,這三個方法都是要「找出下一步行動要做甚麼」

  • GTD自然計畫模式:透過想像目標與預期結果,經由腦力激盪提出多個可能方案後,組織後續可能的動作,並找出下一步行動。舉例來說:「如果今天要和一個好友吃飯,要在哪裡用餐」,就可以使用這套方法,先設想目標(可能是和朋友聯絡感情),想像預期結果(在美式漢堡店喝著小酒開心暢聊),腦力激盪(上PTT-Food版、問吃貨朋友、直接Google...),組織動作(上PTT -Food版上早餐廳、打電話定位、用Google 行事曆通知朋友...),最後找出下一步行動(上PTT-Food版查詢)。
  • 心智圖用來梳理複雜事情的脈絡,例如在撰寫Blog文章時,我會先用心智圖將文章內容作梳理(如上圖),在進行動作。
  • 9宮格思考法對有條理的東西進行快速的筆記與思考,舉例:在閱讀完一本書後,以這本書為中間隔,其他外圍8格紀錄我對這本書的了解、重點整理、問題...等,點這裡看範例。

當我們把青蛙分解的有條有理後,我們就要「進行吃青蛙(做事)」的動作了。書中介紹了近幾年相當有名的工作法-「番茄鐘工作法」,強調高強度25鐘專心工作5分鐘休息,完整的30鐘叫做「一個番茄鐘」,藉由具體化「工作時間長度」,我認為至少有兩個好處:
  • 了解工作需要多少個「番茄鐘」來完成,來評估未來重複做同樣工作的時間安排
  • 有空之餘,找出自己可以改進的地方,降低花費的番茄鐘數量
老實說,在還沒有讀到這本書之前,我並不喜歡番茄鐘工作法,因為我總認為25分鐘的專注時間太短,事情還沒完成一個段落就被打斷。因此這也是我現在在練習的地方,稍微妥協的去使用這個方法是有好處的,因為我們都需要適當的休息,常常自己沒有外界的人或聲音提醒時,往往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搞得自己肩膀痛、沒上廁所,結果得不償失。

以上就是作者在第一個習慣中,提到的FAST原則(可同步參考文章開頭的心智圖)。

習慣二:清空收件夾


    我們每天都會從電子郵件、筆記、行事曆、社群軟體...收集到許多工作,但若是沒有一個有架構的處理流程,就會感覺充滿雜事,東缺一塊、西缺一塊,因此第二個習慣就是要幫助我們架構一套「收件夾系統」,解決散落在各個地方的筆記、工作與資料。

下方這張圖就是我們要建構的「收件夾系統」(以我填寫的為例),圖中用紅框標示的1、2、3、4是隨著每個人使用習慣的不同而異,系統簡述如下。

  • 雜事(Input):由L、I、N、E四個不同的收件夾組成,也就是我們平常的訊息、資訊、任務來源。
  • 高速鐵路:將雜事(Input)藉由「桶人利器」來轉換成行動(Output),至於桶人利器是甚麼待會會在說明。
  • 行動(Output):由S、T、A、R四個行動組成,也就是清單上的任務最後都會化成其中一項進行處理。




雜事(Input)

如上所述,收件夾系統顧名思義就是存放各種任務的地方,若沒有定期清空,就會發現這些地方馬上被塞爆,每一天打開來看時就會覺得好像有事情要處理,但是久了就會「直接忽略」,造成許多訊息沒有準確接收,種類如下。
  • Line:泛指各個自己常用的即時通訊軟體,以台灣而言主要使用Line居多,對中國地區則是Wechat為大宗,當然像是FB messenger、What's APP也都包含。
  • Inbox:指自己的郵件收件夾,最大宗應該就是Gmail,在企業則是會使用Outlook為主。
  • Notebook:自己常用的筆記本,例如商務日誌。
  • Else:其他收件夾,例如相簿(不整理相片檔案容量往往會爆炸)、Feedly(網路文章、Blog文章匯集)、Evernote...等。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不留意的情況之下,一個人往往同整類多個收件夾(例如Notebook就有個3本),這也是浪費同一個收件夾還需要做整理的時間!因此一個種類的收件夾最好集中在1-2種就好。

在盤點自己的LINE系統後,接著在填寫右方(圖中編號2)-「主要收件夾」,也就是將其他收件夾的訊息,統一集中在「主要收件夾」中做處理。

高速鐵路

當我們收集完雜事後,接下來要依序進行兩項處理:
  • 雜事加工:利用主詞 + 動詞 + 受詞 + 受詞的語句結構,來改寫自己對任務的描述。例如當雜事一來時,我可能先記下「和老闆溝通」,藉由上方的加工,任務描述會變成「我」(主詞)  +  找(動詞) + 老闆(受詞) + 溝通出差事情(受詞)。
  • 桶人利器:當雜事加工成比較清楚的任務描述語句時,我們對此任務會有4種可選擇的行動:
    1. 馬上丟棄:發現不必要的訊息,立刻丟進垃圾桶。

    2. 立刻行動:只需要1-2分鐘處理的事情,立刻將它處理完畢。

    3. 授權他人:可列在請他人協助的清單,後續請他人幫忙處理。

    4. 放入系統:若無法經由上述三個步驟處理,則放入後續的STAR進行處理。
這邊僅是簡短敘述作者的系統概念,內容被我精簡很多,若是有興趣了解的人,還是閱讀書中針對此部分的詳細解說。

行動(Output)

請同時參考圖中的編號3,所謂的行動是指「任務最後放置處理的位置」,共有4種地方可以放置:
  • Schedule:將任務放到自己的行事曆(例如Google Calendar)中,在特定的時間點進行處理。在這一部分,我主要是利用Google Calendar當作Schedule工具。
  • Task List:任務清單,是指可以歸納在某個任務之下的行動,例如某個大型專案/計畫下累積的一個小任務。
  • Action List:行動清單,還不屬於任何任務之下的單獨行動,就放置在這裡。
  • Reference:資料庫,若是這則資訊後續還有參考的價值,則歸檔入庫。

特別值得分享的是,雖然只有差兩步驟,我覺得單獨Evernote當作任務/行動清單是不夠機動的,但在整體記事流程上Todoist反而會順暢許多,比較以下兩者:
  • Evernote:點開APP→在搜尋欄搜尋記事→點開記事→輸入任務 
  • Todoist:  點開APP→收件夾→輸入任務 

若是大家願意的話,也可以照著這張表試著找出自己的「收件夾系統」,照著系統按表操課,定期的清空收件夾,就會覺得事情的掌控程度變高許多!

好了,我們已經了解第二個習慣,但同時一個問題也出現了,我們要過多久「清空收件夾」一次呢?


習慣三:每日重開機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
「我們學過了很多系統、吸收了很多知識,但往往在某一天忽然就不會繼續使用了...?」

「我按表操課紀錄代辦事項,但後來還是忘記做了...」

「我感覺最近完成了很多事情,但具體上是哪些事情,好像記不起來耶...」

老實說上面三個情況就是我自己的學習心聲,或許很湊巧的你,也跟我有同樣的疑惑。不論我們學過了再多知識,若沒有空出時間進行複習,它們就默默地藏在我們的腦海一隅了。因此第三個習慣,就是要建立我們的複習好習慣!但是要多久複習一次呢,作者的建議是「每日」、「每周」、「每年」都要進行。

每日檢視

我們知道,電腦用久了要定期的「重開機」來釋放工作記憶體,否則運作速度將會明顯下降。機器如此,人的大腦也需要「重開機」來釋放壓力記憶體,每天我們可以這樣做:

  • 撰寫「晨間日記」:寫日記是許多人記錄自己每天生活方式的一種媒介。日本作家-佐藤傳認為這樣的日記屬於「檢討日記」,因為撰寫時間多在夜晚睡前,重點會放在今日做了哪些不該犯的錯事,屬於心情較負面的日記;他提出了「晨間日記」的想法,也就是在隔天清晨撰寫昨天一天的日記,由於早晨人的精神較好,思想也較為正面,此時寫的日記比較會讓未來的自己再次閱讀,並從中獲得正面能量。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晨間日記的奇蹟》一書,這本書內容不多,但提供一個新的觀點,每日3-5分鐘、利用9宮格筆記法、且強烈建議使用數位工具來寫日記,非常值得一讀!(晨間日記範本可參考這裡)
  • 清空收件夾(如果有時間):如果早上工作前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加減清理今日的「收件夾系統」。
  • 列出今日的青蛙/蝌蚪:還記得我們在第一個習慣說的青娃與蝌蚪嗎?在工作前先將每日最重要的是像列下來,並排列處理順序。


每周檢視

每周花30 - 60分鐘,針對自己的系統做檢視,看看是否還是漏網之魚沒有處理,建議的步驟如下:

  1. 清空所有收件夾

  2. 檢視過往一周工作紀錄、晨間日記

  3. 檢視上一周行事曆,與下一、二周行事曆

  4. 檢視下周預計要做的事情

  5. 檢視現在做的任務,是否符合自己的年度目標

每年檢視

一年過去了,究竟自己做過甚麼事情呢?「晨間日記」是一個好的檢視工具,可以用很快的速度瀏覽自己一年內做過的事情。


結語

上面這些內容是以條列式的方式逐步向下,初次看到時可能會覺得:「這麼複雜的系統我記得起來?」別擔心,如同在文章開頭所說的,張永錫老師是以「每天一篇,共三十天」的方式,教導大家建構這個「時間管理系統」的,也就是一個月後,大家對這套系統一定也可以更加熟悉。
我自己在這一個月中,從「吃青蛙」開始,到建構「收件夾系統」、「每日重開機」,每天都覺得自己獲得一項新技能!有點想是玩遊戲,技能愈來愈強、能處理的事情也愈來愈多,一個月才發現自己也已經走了這麼長的一段路,一本有趣又實用的書,推薦給大家!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讀書】學習怎麼學習 - 成甲《精準學習》讀後心得

【工具文】如何「有效」使用Evernote? 我們的第二個大腦

【魔術觀念】【心靈】初探心靈魔術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