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生活】2018年總回顧

圖片
前言 眨眼之間又到了年末,對我來說2018年可以說是「取捨」的一年。 但為什麼會說是「取捨」的一年呢? 原因是2017年我學習到非常多受用的知識,這麼多的知識如果想要一把抓,那可能甚麼東西都學不好,因此我必須有「取捨」的去練習對我而言最重要的知識。要挑選這樣的知識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些知識都是有關於「如何」去做某件事情,例如:如何閱讀一本書、如何更有效率的學習、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在《 【生活】2017年總回顧 》 中,我將這些知識分成三個面向: 自我學習面 工作面 魔術面 自我學習面 我花了相當多的時間學習兩個重要的知識點:「如何閱讀一本書」以及「如何學習」。 「 如何閱讀一本書 」提到我們應該先分清楚讀這本書的目的,到底是"為了獲得資訊而讀"、還是"為了增進理解力"而讀,我認為這項前提已經可以幫忙我篩選掉50-60%的書不用花太多時間去閱讀,而是將40%的時間花在自己真正有益、真正喜歡的書籍上,接下來再透過四個層次的閱讀方式,有效率的吸收書中的知識。 「 如何學習 」則是中國一位頂尖的學習家-成甲,他在《精準學習》分享了自己如何高效率學習的方法。說老實話,書中的內容我自己也已經忘的差不多了,但是有許多書中提到的學習習慣、思維方式是潛移默化的影響了我,例如書中提到的「反思」就是一項非常值得練習的能力。所謂的「反思」就是思考自己做的的事情,從"發生甚麼事"、"為什麼會發生"、"自己的思考過程"以及"學習收穫"四個不同層面切入,讓自己可以真正的發現自己的盲點,進一步避免未來重蹈覆測。 工作面 從銀行轉職進新創公司也已經一年了,在工作上因為業務的關係,我有機會學習到非常多的數位管理工具,其中讓我收穫良多同時也最想要跟其他人分享的就是「 Trello 」,這個服務是將許多的任務轉變成一張張的卡片,藉由移動卡片就可以管理每個任務的工作進度,對於團隊的分工合作有非常大的幫助;在使用這個工具一段時間後,我發現「Trello」不只可以用在軟體開發流程上,對於「旅行規劃」、「自我管理」甚至於「興趣學習(以我的例子來說就是魔術)」都可以使用到,將在下方的文章中分

【讀書】做個複雜的現代人 ,《智識分子》心得小記

圖片
如果我們稍微在書店晃一圈,會發現這一陣子在書架上多了許多關於「如何面對愈來愈複雜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數據」的書籍,如果說書籍的標題是反映現在社會上熱門話題的趨勢,那又是甚麼原因讓這方面的書籍,一本又一本的出版呢? 好幾年前,非理工科的我將精力專注在管理學、語言、商業知識...等文科生的知識上,但到了現在,我不得不被強迫去了解許多關於「資訊」、「技術」的新發展。雖然這樣說有些偏頗,但是在現在這個時間點,每個人不多懂一些資訊技術(例如:基本程式邏輯、數據分析、人工智慧的基本理念...等)競爭力將會大幅下滑,跨自己所學領域的學習趨勢幾乎變成一種常態,我們不接受也不行。 要迎接這樣的挑戰,我們的思維就必須轉變,而《智識分子》這本書的中心主題,就是在講我們的「大腦/心態」應該如何轉變,書中提到: 世界愈來愈複雜,要面對這樣的世界,我們可以學習理工科專家的思維,用理性和算術來破解。 美國心理學家Philip E. Tetlock提出兩個詞彙來說明 不同處事風格 人們,其思維的不同 :狐狸和刺蝟。 刺蝟人格講求的是心中的「大理念」,這種類型的人往往會為了這個理念扭曲事實,看不清前進的真正方向;相反的,狐狸型人格所學雖不專業但廣泛,懂得用許多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這個世界,同時對決策充滿懷疑,並且喜歡在不固定的規則下工作。 我們常聽到的「斜槓青年」- 也就是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是選擇能夠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就是狐狸型人格的最佳寫照。但問題是我們應該如何成為狐狸? 這個答案很簡單也很困難,那就是 多讀書 ,而且要多讀不同領域的書,而且一個至關重要的關鍵:學習將一個議題從不同學科的角度來看,例如可以用經濟學的角度、政治學的角度、甚至是物理學的角度。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讓我們從自己的「既有框架」跳脫一些,試著改變自己的認知,從新的角度看事情。 你可能會問說,我們都知道要多讀書,但是到底要多讀哪些書呢?是不是有一個「知識領航人」,可以用輕鬆、詼諧的方式,告訴我們到底該多讀哪些書才好,甚至傳授我們一個實用的邏輯思維方式,可以應用在吸收知識、理解道理上? 有的,這個人就是這本《智識分子》的作者,萬維剛(筆名同人于野)。 我最早知道「萬維鋼」這位作家是在2017年的《得到》APP專欄上,當時是中國線上課程正熱門的時候,由於《

【讀書】人們常說的「系統思考」到底是甚麼?

圖片
前言 這幾個月陸續看了幾本有關於自我學習、思考的相關書籍,並且在閱讀完畢後將書中的重點整理成一篇篇的部落格文章,包括了《 【工具文】建構時間管理的小宇宙 》、《 【讀書】學習怎麼學習 - 成甲《精準學習》讀後心得 》、《 【讀書】來自《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的三個實用思維 》,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這些書籍的內容有一個很大的共通點: 建立屬於自己的系統 。 這些系統可以是「自我時間管理的系統」、「學習收納知識的系統」...等,可以說系統就是將我們學習到的「知識點」組織起來的一套邏輯,若沒有這套邏輯,這些知識點可能會過於零碎,也無法發揮每個知識點的效益。舉例來說,我們時常會看到許多「時間管理」相關的文章,這些文章可能會教導我們一個個知識點,如「將任務依據緊急與重要程度進行排序」、或是「執行每件任務時可以使用"番茄鐘",來將自己的工作專注力最大化」...等,但是卻沒有告訴我們這些知識點應該如何串聯,也就是缺乏一個有效的系統。 有趣的是,雖然時常看到「系統」兩個字,但我自己對於「系統」的定義卻沒有很清楚,也很難體會人家說的「要用系統化的思維來想事情」。「系統學」是一門很艱深的學問,通常在學習這類的知識時,很容易因為「專有名詞」過於複雜,或是內容過於抽象導致學習半途而廢,因此有一本「相較容易上手」的學習書籍是很重要的,而今天的這篇文章,就是要來分享「相較容易上手」《 系統思考 》一書的內容重點。 看完了這篇文章後,你可以對以下三點關於「系統的知識」有初步的認識: 系統到底是甚麼,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可以幫助我甚麼? 系統的存量與流量概念,讓我們對系統的本質在看深一點 用系統的角度來觀察社會上的一些現象 《系統思考》學習內容心智圖 一、系統到底是甚麼,學習這類知識可以幫助我甚麼? 系統的組成是「要素」、「連結」及「目標」,幾乎所有的事物都可以用此三個要素來定義,實體的事物例如「學校」、「足球隊」、「森林的生態系」,抽象的概念如「個人的學習系統」、「社交人脈」、「老鼠會」。 而系統的定義是「一組相互連結的事物,在一定的時間內,透過特定的行為模式相互影響」。讓我們先一起想想,這類的事情是否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 1. 現在是流行性感冒盛行的季節,有些人很容易中標、但有些

【讀書】生活中遇到難題了嗎?聽聽來自電腦演算法的3個建議

圖片
前言 如果你遇到以下的問題,你會怎麼做? 假設你從18歲開始談戀愛,你要跟多少人在一起過,在哪個歲數該決定誰最適合你,並且步入人生下一個階段? 現在是中午休息時間,你的肚子餓的咕嚕叫,你可以選擇去最常去的日式料理店、也可以去最近街角剛開的泰式料理店,你該選擇哪一個? 你/妳和另一半即將舉辦婚禮,一個桌次只能坐下10個人,你/妳發現家中的親戚團共有11個人,此時應該要安排誰在主桌之外? 面對這樣大小的問題,我們往往束手無策。也許可以問問朋友,但是他/她們的意見似乎讓我們不夠滿意;或是也可以請教長輩的經驗,從他們人生當中汲取些許的真知灼見,但每位長輩的歷練不同,又該遵循誰的建議呢? 不如,我們問問電腦的演算法。 今天要分享的這篇文章,是我在閱讀完Brian Christian, Tom Griffiths合著的《決斷的演算》(英文原名為Algorithms to Live By: The Computer Science of Human Decisions)的心得摘要。這本書最有意思的是,在我們人生遭遇難題時,還可以向數學、電腦科學的專家尋求理性的建議。 《決斷的演算》 電腦對於現代人來說,已經是不可或缺的生產工具,但對於電腦演算法的運作,了解的人卻是微乎其微。事實上,我們在日常遭遇的許多問題,電腦科學家在許多年前就已經在研究,包含「如何在一系列的限制中做出最佳的決策」、「如何在有限時間內分配注意力,以獲得最大產出」、又或者「遭遇問題時,應該要繼續蒐集資訊,還是根據現有資料採取行動」。這些在電腦運算效能遭遇的問題,換個角度來看,不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時間管理」、「資源分配效率最大化」...等課題嗎? 看完這篇文章後,你可以得到來自於數學家、電腦科學家針對上述提到問題的建議,包含: 最佳停止點:愛情中甚麼時候應該見好就收 開發與善用:該嘗試新歡?還是固守舊愛 鬆弛:放鬆一點,不求完美才有解 一、最佳停止點:37%法則 讓我們回到文章開頭的第一個問題:「假設你從18歲開始談戀愛,你要跟多少人在一起過,才會知道誰最適合你並且步入人生下一個階段?」這類問題困難的不是該選擇哪一個,而是我們可以考慮的選項還有幾個。你

【讀書】來自《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的三個實用思維

圖片
前言   前一陣子,我在閱讀成甲的《 精準學習 》時,發現書中不斷出現「查理.蒙格(下稱蒙格)」的名字,成甲對於這位老先生的推崇之至,他曾說這位老先生的書自己就買了3本,家中放一本、辦公室放一本、通勤時還有一本。這讓我產生了相當大的好奇心,到底是怎麼樣的一位思考家,可以如此影響這位學習專家-成甲的思考模式。 在經過一番調查之後,我發現這位老先生最常被形容的語句是「沒有他,就沒有股神巴菲特!」「是他,讓巴菲特擺脫投資撿便宜的心態,幫波克夏開啟對東方投資之窗」,雖然這些文字都是在形容老先生的投資、理財知識有多麼厲害,但在這篇文章中我不會特別去介紹他的投資方法,反而集中焦點在他的思想精華。 這本《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我們可以從非常細膩的角度,來觀察一個知識豐富的思考家如何想一件事情。有非常多的書都在教授我們新穎的、龐雜的知識,卻很少說明這些知識應該如何應用在生活上,然而這本書是非常「實際的」,或許我們沒有辦法學走蒙格豐厚的「普通常識」,但其中的幾個的思考方式,確實可以直接拿來現學現賣、從不同的觀點來看待一件事情。 這本書是由11篇蒙格的演講稿組成,演講稿的內容是在不同場合、對不同對象所做的演講(包含畢業典禮、同學會、慈善會議...),有些演講的內容會有重覆,但也可以看作是某個觀念的細節補充,也因為這樣的特性,我們可以發現 究竟一個智者,是如何邏輯化的思考問題 。蒙格的寫作語氣非常有趣,說的白話一點,我認為有些話語就跟PTT上的鄉民一樣有趣,不過反諷的技巧更加高超,這樣的好處就是:從頭到尾都不會讓你想打瞌睡! 由於內容實在豐富,因此我想要分享三個對我而言最受用的知識觀點,以及重點式的心智圖,須注意這本書不限於以下的內容: 反過來想 :練習找出「應該如何犯錯的事情」 檢查清單 :我們都應該像飛行員一樣,建立自己的檢查清單 學習心理學 :心理學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人類的思維錯誤 原圖可點 這裡 一、反過來想 蒙格在他的書中不斷引用了代數家雅各比的指示:『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來提醒人們,凡事除了順向思考,更要習慣反向思考。反向思考可以讓我們用另外一個角度看事情,並得到從正面表列無法得出的結論,但是所謂的反向思考,實際上到底要怎麼想問題呢? 答案是,練習找出「應該如何犯錯的事情」。

【讀書】深度學習的技術

圖片
前言 從去年7月開始,我就有持續在關注幾個知識型的部落格,包含像是【 電腦玩物 】、【 PanSci泛科學 】、【 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 大人學 】...等,其中有一個部落格的文章內容總是特別長,寫得特別深,一篇文章有時候需要花20-30分鐘才看得完,這個部落格作者所出的書,就是今天要介紹的主角-《 深度學習的技術 》。 這本由【 4THINK 】作者(Roxas)在2017年所出版的電子書,讓我有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讓我們一起簡單做的情境回想: 你在過去的幾年,陸續閱讀完了市面上的好書,不論是文學、商業、生活、哲學、職場...,每次閱讀完多多少少會讓你感受到自己的知識又增長不少。但你有時候也會發現,在某些書籍裡面,似乎看到了過去閱讀過書籍的內容,這些內容可能幫助你更好、更快的去閱讀手上的這一本書籍內容。 你感到開心,因為你將這樣的現象歸因於「知識的累積」,如果沒有過去的這些書籍知識,你可能無法在現在的這一本書籍中,從容不迫地的和書籍作者進行知識的交流。 但是同時你也發現,這些知識總是零散的,沒有一個好的歸納方式來架構這些知識內容,隨著讀的書籍增多,這樣的情況更加明顯。如果有一本書,本身就兼具新知識的傳達、同時幫助你架構過去所學的知識體系,那將會是多麼棒的事情! 在過去的半年內,我陸續讀過市面上專門介紹「學習」相關議題的書籍。有趣的是,這些書籍的些許內容總有些重複之處,不同的作者在進行學習主題的介紹時,總是會碰觸到這些主題。因此我就在思考,這些知識點或許都是「學習」下重要的研究成果,如果打散來學習,似乎總是見樹不見林,如果能將它們串接成一個「知識之網」,那幫助將會極大。 這本《深度學習的技術》替我省下了不少功夫,有許多原本知識間無法連結的地方,作者利用有脈絡的內容推演,一步步將「學習」的重要知識點串聯起來。這篇文章主要紀錄對我影響甚大的知識點,包含三個時常遭遇的問題以及解答: 記得多代表學的好嗎? → 破除學習的迷思 該如何「串聯」新/舊知識點?→ 將新/舊知識連結,才能扎實的拓展自己的知識版圖 究竟學習的「目標」是甚麼? → 發洩知識的管道 一、記的多代表學得好嗎? 我們或許在許多的書籍中,都閱讀到許多的學習「技術」,但是這麼多的技術,若沒有一個良好的知識架構來收納,也會顯得凌亂不堪,有時甚至遇

【生活】2017年總回顧

圖片
2017年很快就要過了,每一年的年末總會抱持著兩種心情:懷舊跟迎新。試著回憶今年曾經做過哪些事情讓自己又進步了一些;同時希望新的一年能夠以成長後的自己,設定新目標後繼續往前邁進。 我們每一年都知道,在這一年獲得了許多東西,但往往不知道如何具體的去檢視它。如果可以有個工具、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檢視這些「生活紀錄」,甚至將這些紀錄淬煉成經驗,分享給有同樣困難的人,那應該會是一件非常令人開心的事情。 幸運的是,今年的自己開始研究如何使用數位筆記工具-Evernote《 如何「有效」使用Evernote? 我們的第二個大腦 》,來將生活遭遇的一切都記錄在統一的「收件夾」中,有需要時方便尋找;同時因緣巧合之下,接觸到張永錫老師提倡的「 早上最重要的3件事 」,學習到了基本的時間管理觀念以及寫晨間日記的習慣,讓我能夠《 建構時間管理的小宇宙 》,更有效的追蹤過去的自己,到底做了哪些事情。 我希望藉由這篇文章,整理並分享: 如何替自己的生活留下Log(紀錄),來檢視2017年的大小事 2017年的自己在學習面、工作面及魔術面的學習成果 替自己的生活留下Log(紀錄) 回顧2017年看過的書,對自己而言最重要的非屬張永錫老師的《 早上最重要的3件事 》以及佐藤傳的《 晨間日記的奇蹟 》這兩本書!這兩本書簡單來說都是探討「自我管理」的書籍,主題分別是針對時間管理及個人習慣的改變-寫日記。 寫日記這個想法,在過去都曾經出現在自己各個人生階段,雖然有這樣的想法,但能否持續下去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問題,尤其是要堅持每天!我還記得高中的時候曾經發下寫日記的「宏願」,從書店買了一本相當漂亮的筆記本,立志那一天就是改變我人生的一天。...過了一個禮拜,那本筆記本就被放在我的書櫃當中,一直到我高中畢業時整理書櫃才被找到。 這個過程中到底發生甚麼問題呢?是筆記本不夠漂亮所以不吸引我寫日記?還是每一天沒有這麼多的東西好記錄?抑或是那時候忙著念書?好多好多的理由似乎都可以支撐我為何沒有在當時持續寫日記,但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懶! 我懶得每一天都寫日記、我懶得思考每天都仔細思考過得如何、我懶得...,只要懶病發作,甚麼樣的原因都可以是正當理由。因此與其說去思考如何讓自己持續寫日記,還不如先思考一下: 為什麼要寫日記 。 自己寫日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