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未來的我們 - 《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

3月底閱讀完《人類大歷史》後,從5月開始一直到昨日,花了一個月終於將這本一樣是大部頭的書看完了。在開始看這本書之前,我心中一直好奇:「如果作者都已經將人類幾萬年的歷史從頭到尾、從古到今說個透徹,那這本《人類大命運》到底還有甚麼好說的呢?難不成像個預言家告訴世人即將面臨到甚麼災難?抑或是科幻小說描述未來的生活場景?」

抱著這些疑問,我再一次投入到作者 - 哈拉瑞的巨著中,坐在他的面前好好聽他利用歷史、文化、政治、科幻的口吻,把人類現在、甚至是未來可能面臨的社會現象、災難好好聽個清楚。偷偷說個秘密,其實閱讀中我也有參考萬維鋼在「得到APP」的菁英日課中,7篇的心得整理,透過萬維鋼對於整本書的解析,先行了解哈拉瑞到底想說些甚麼。

這本書真的太多內容,也太多有意思的觀點,閱讀之中可能會覺得在看科幻小說、心理學實驗叢書、人文/政治專書,有意思的是,這些我們可能在其他領域閱讀到的內容,哈拉瑞就是有辦法將一個個的觀點串聯,告訴你許多驚人的大秘密,這個大秘密或許對我們的工作、技能沒有太多實質上的幫助,但是對於現在市面上的雜誌、新聞報導所說的「人工智慧」、「AI」、「生物演算法」...絕對是一個很好的前導知識引入,甚至可以帶著哈拉瑞的觀點去思考現在的「機器學習」、「資料分析」...等學科若發展到一個極致,這個世界可能會發生甚麼改變。

哈拉瑞在書序的部分就先拋出三個有趣、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幾千年來,不管是中國人、印度人或是埃及人,都面臨著同樣的三大問題:饑荒、瘟疫、戰爭。這三個問題永遠都是人們的心頭大患。但是在過去幾十年間,我們竟然已經成功遏制了饑荒、瘟疫和戰爭!當然這些問題還算不上完全解決,但已經從過去「不可理解、無法控制的自然力量」轉化為「可應付的挑戰」了。我們不再需要祈求某位神祇或聖人來解救人類,而已經相當瞭解,該怎樣做就能預防饑荒、瘟疫和戰爭,而且通常都能成功。如今,人類面臨的是三大新議題:

第一、當「死亡」將逐步走向末日,長生不老之夢可能實現,人們該如何面對?
第二、當幸福快樂成為天賦人權,個人主義凌駕國族主義,社會將如何變遷?
第三、當生物醫學工程、半機械人工程、無機生命工程持續進展,人類將從「智人」的位階躍升成為「神人」(Homo Deus),形同握有上帝的權力,那麼人類的終極命運將會如何?

說實在話,這些問題在書末也沒有非常明確的答案,但我們心中或許可以有一張藍圖,或多或少的可以靠著自己的思考來回答這些問題。這篇文章我會分享書中我認為相當有趣的片段與心得,或許講得有些膚淺,但作者的這些內容確實的或影響、或驗證我目前所認知的知識,也許對有興趣的你也會產生某些有意思的火花。





           書名:《人類大命運》     
                            作者: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
出版社:天下文化

                                                                     建議閱讀時間:約3-4周   


我們為什麼要讀史?

在正式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們可以先來了解一個有趣的問題:人類為什麼要讀歷史。答案可能有很多,或許你也可以花個10秒稍微想一下...,可能是為了「鑑往以預知未來」、「不再重蹈覆轍」、「幫助自我思考」...,這裡哈拉瑞提供一個有趣的解答:

幾個世紀以前,人類的歷史成長緩慢,政治和經濟的改變也彷彿踩著一種優閒的腳步。到了今日,知識增加的速度飛快,理論上我們應該越來越了解這個世界。然而情況卻正好相反,各種新知識讓經濟、社會和政治的變化加速;為了瞭解究竟發生甚麼事,我們加速蒐集和累積知識,卻只導致動盪更為加速加劇。於是,我們越來越無法真正理解現在、或預測未來。

如果說,歷史就是不會遵循甚麼穩定的法則,我們也無法預測歷史未來的走向,那為什麼還要研究歷史?我們常常以為,科學的主要目的就是預測未來,希望歷史學家去檢視前人的行為,好讓我們善則從之、惡則改之。但實際情況幾乎永遠不是這樣,原因就在於現在和過去的情境實在太不相同了。

歷史研究最重要的目的,其實是讓我們意識到一些通常不會考慮的可能。歷史學家研究過去,不是為了重複過去,而是為了從中解放。我們每個人都會出生於某個特定的歷史現實,受特定的規範和價值觀控制,也由獨特的經濟和政治制度來管理。我們都會覺得自己所處的現實是理所當然的,認為一切誠屬自然、無可避免,也無法改變。但我們忘了世界是一連串的意外所創造的,歷史不但塑造我們的科技、政治和社會,也塑造我們的思想、恐懼和夢想,...我們以為這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很少嘗試掙脫,很少想像自己還有其他未來。

一段關於草坪的歷史

舉個例子來說,西方國家有許多的家庭都有一塊漂亮的草坪(鄰近都會的社區),為什麼會想要一塊草坪?這些家庭可能會說因為美觀因素,但事實上草坪也是有一段歷史的。這種在私人住宅或公共建築前方種植一片草坪的想法最早來自於中世紀晚期的英、法貴族的城堡,想要擁有一片漂亮的草坪需要付出許多的人力、心力,且草坪不會產生任何的經濟價值,因此在當時被視為貴族的象徵,而這股「貴族歷史狂熱」也延續至今。了解了這段歷史後,如果我們要在美國設計夢想中的房子,或許就可以想想這些歷史文化可能帶給我們的負擔(額外的金錢、人力),從中解放、換成日式或中式的設計。


心得:
「每件事情、工作發生的背後或許都有它的原因,一開始我們可以學習如何去做,但做的過程當中也可以反思,為什麼一定要這樣做,是否有更好的做法。但我認為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必須要先精通、了解透徹,這也是為什麼要先學歷史的原因,如果不知道事情的本因就急著去思考新的辦法,或許無法從制式的行動中解放,甚至會做的更差!」



人類的獨特之處,心靈和情緒

「人類相對於其他動物,為何可以成為地球上的主宰?」這個問題在《人類大歷史」中,作者提出了一個相當有意思的見解,並在《人類大命運》中再次提及 - 講八卦的能力,靠著虛構的力量,讓人類更容易合作,因此人類文化中出現了宗教、神祇、神話...等,虛構但又帶有強大力量的概念統治人類的社會。如果我們再把問題延伸一點,

「人類的獨特之處何在?」

傳統的一神論中會說,只有人類(智人)擁有永恆的靈魂,雖然人類的身體會腐爛、衰老,但靈魂會通往救贖或詛咒的旅程,不是在天堂享受永恆的幸福,就是在地獄承受永遠的痛苦。但是最新的科學發現,人類同其他動物一樣,沒有任何的科學證據可以證明人類擁有靈魂、動物沒有。因此又有一派的人跳出來說,人類比其他動物優越的地方在於:「只有智人擁有心靈」。


心靈是甚麼

讓我來引述書中對於心靈的描述,我認為非常細膩:

心靈(mind)和靈魂大有不同。心靈並不是甚麼神祕而永恆的概念,也不是眼睛或大腦之類的器官,而是腦中主觀經驗的流動,例如痛苦、快樂、憤怒、和愛。這些心理上的經驗,就是各種緊密相連的感覺、情感和思想,忽然出現、立刻消失...其他經驗再接著倏然浮現與消散,於電光火石間來去(我們若回想起這些經驗,常常會把他們分成感覺、情感和思想之類)。

把這種種經驗集合起來,就構成了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心靈不像是永恆的靈魂心靈可以分成許多部份、變動不休,而且沒有理由認為會直到永恆。

如果我們接受以上的說法,那我們可以再想想:「人類為什麼需要心靈,或是說意識?」目前科學對心靈和意識的理解相當少,正統的科學觀點是:意識是由大腦中的電化學反應所產生,而這樣的心理體驗(即意識) 能夠完成某些重要的資訊處理。然而像是痛苦、憤怒或愛情這些「情緒」的主觀經驗是如何產生,科學家至多只能解釋這些情緒的產生和我們腦中的電化學活動有關連,但這些電訊號的活動是如何創造出我們的主觀經驗,以及我們人類到底為什麼需要這些主觀經驗,目前科學家都還沒有辦法詳細的替我們解答,甚至有些科學家認為,意識和情緒或許是我們大腦某些程序製造出來的副產品而已,也可以說是「精神污染」。

生命科學認為生命就是資料處裡,而生物就是進行運算和做出決定的機器,若我們姑且相信人類擁有意識是有某種的理由,而這套人類意識是由一系列的電訊號演算法不斷運算及彼此傳遞訊息,假如將這套演算法進行拆解並寫入到電腦之中,那我們也可以說電腦也擁有「心靈及意識」,或是一個「人類」嗎?

心得:
「讀到這裡我認為雖然科學家目前沒辦法給我們為什麼需要意識的答案,但我們人類的道德和政治系統就是建立在人有意識的基礎之上,如果說主觀經驗、主觀情緒只是精神汙染,一切只是腦中的電訊號的話,那一些不道德的行為對於我們來說又有甚麼大不了的呢(例如暴行、不人道行為)?因此,我們可能還是得承認人人都有意識,且意識很重要,即使科學家目前沒辦法給我們滿意的解釋。」



數據,一切都是數據!

哈拉瑞在書中的最後一章,描述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理論。讓我們先來想像一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包含科學、文化、政治、音樂、經濟,背後都是一系列的數據模式,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可以把人類、動物、公司或國家都想像成一個數據處理系統,例如像是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就是分散式資料處理/集中式資料處理的區別、經濟學其實就是將各方的慾望與能力(需求與供給)蒐集在一起,然後從中推導出一些理論,或是說處理數據得出結果。有些數據太過於複雜,但是我們也不需要去了解,只要懂得利用各種演算法處理數據,把最後的結果拿來使用就好了,而這不就是現在常聽到的「大數據」概念嗎?

進一步來看,我們可以把全人類看成一套資料處理系統,每個人都是裡面的一個晶片(處理器),整部人類歷史就是給這個系統增加效率的歷史。哈拉瑞認為有四種方式可以提高系統效率:

1.增加處理器的數量:擁有十萬人口的城市,運算能力就會高於擁有一萬人口的城市。

2.增加處理器種類:處理器不同,運算和分析數據的方式就不相同。農民、祭司和醫師之間對話所產生的想法,可能是狩獵採集者之間怎樣都談不到的。

3.增加處理器之間的連結:光增加處理器的數量,但彼此無法連結的話,仍然沒有意義。十座有貿易網路連結的城市,產生的經濟、科技與社會創新,通常會高於十座孤立的城市。

4.增加現有連結網的流通自由度:如果資料數據無法自由流通,光把處理器連結起來也沒甚麼用處,這就像是在十座城市之間開出了道路,但路上都是搶匪或路霸,商人和旅行者難以通行,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當了解這樣的觀念之後,我們可以把問題都視為算法問題,人類歷史這套數據系統的產出,事實上就是一個「萬物互聯網(Internet-of-All Things)」,有了這套訊息網路, 它比我們都還了解我們,遇到問題時甚至可以替我們做出各種決定,因此我們的信仰可能會變成一個數據網絡,甚至可能出現新的教派和思想 - 數據主義,或是稱為數據教。

或許看到這邊,我們會覺得恐慌、胡扯、懷疑這樣的世界真的會到來嗎?或許會、或許不會,但是就如哈拉瑞在書中的開頭其實就先給我們打了一劑預防針,學歷史不是用來預測,了解歷史只是用來解放我們思考的圍牆,思考其他種的可能性。作者也在最後希望我們不斷的關注三個問題:

1. 生物真的只是演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資料處理嗎?

2.智能和意識,究竟哪一個才更有價值?

3.等到無意識但具備高度知能的演算法比我們更了解我們,社會、政治和日常生活會有甚麼變化?


心得:
「如果哈拉瑞以上所說的屬實,那究竟身為一個人有甚麼意思?如果我、甚至周遭的每一位都只是一台電腦,沒有了主觀體驗、自由意志,表面上我們可以透過共享數據來集體完成許多"大事",但背後的"數據主機"發生了故障,那將會引發多麼大的災難?類似的故事劇情,其實在日本科幻小說作家-伊藤計畫的《伊藤計劃劇場版三部曲 - 和諧》有出現過,雖然不能拿來為這邊做完美的註解,但的確也是值得一看的科幻故事!」


總結



或許我自己讀的也晚了,錯過了許多網路上有趣的討論,但《人類大命運》是一本用不同角度讀歷史的一本書,閱讀的過程中甚至會覺得自己很像在看科幻電影、小說!或是是拿來當閱讀這些科幻作品的前導書籍也是不錯的閱讀動機,雖然書中的現象確實在你我的周遭逐漸發生!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讀書】學習怎麼學習 - 成甲《精準學習》讀後心得

【工具文】如何「有效」使用Evernote? 我們的第二個大腦

【讀書/工具文】如何閱讀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