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練習興趣的方法



      一個優閒的星期日午後,你將桌上雜亂的書堆起至於書桌旁,騰出一個容易活動的空間,從櫃子裡依序拿出你最珍愛的「傢伙」,開始了一下午對於摯愛興趣的探索旅程。對於興趣,或許一開始只是單純的衝動,但隨著時間推移,你開始發現自己投入愈來愈多的時間、精力鑽研與練習,但是卻樂此不疲。
此時,突然有一個念頭閃過腦中,「跟上個月的自己比,我自己是否有進步? 我現在的練習方法是否有再進步的空間?


練習一萬小時成天才?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興趣,所有吸引你奉獻時間、熱忱去做的事情,我認為都可以算是一種興趣,它可以是攝影、運動、廚藝、閱讀、...,有些人只是享受「興趣活動」帶給自身的感覺,那種全神貫注的體驗【也就是所謂的心流狀態(FLOW)】,是許多其他的活動都無法給予的;但有些人在不知不覺中,漸漸將這個興趣成為第二專長,甚至變為主業!透過不斷的練習、修正來熟練技能,在這過程中有個問題讓我不斷停下來思考。針對興趣的「練習態度」與「練習方法」,是否有一些概略性的指引,可以幫助我們用更少的時間、達到更多的熟練度?

    有幸透過一些資訊得知萬維剛(筆名 - 同仁于野)這個人,或許有很多的人沒有聽過他【關於他的一些資訊和其他文章有機會會在後續寫下我的感想,但這篇不多加贅述】,但他的一篇文章確實給了我一些對於「練習」的指引和思考方向,以下分享重點給大家。引述他在《練習一萬小時成天才》這篇文章的開頭:


怎樣成為某個領域的頂尖高手? 現在所有人都知道一個標準答案:練習一萬小時。"一萬小時"這個說法來自Malcolm Gladwell 的《異類》(Outliers)一書。此書的影響巨大,他告訴我們天才不是天生的,是練出來的,而且要練習一萬小時。可是,如果一個年輕人想要把自己變成頂尖高手,光知道一個"一萬小時"的口號毫無意義。 ...(中略)  真正的關鍵根本就不是訓練時間的長短,而是訓練的方法。

練習,講究的並不是練得最苦,或者誰的心最誠。業餘愛好者自娛娛樂的練習和專業選手的訓練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壞消息是高水準訓練的成本很高,你需要一位掌握這個領域的先進知識的最好教練以及有助於你提高能力的外部環境;好消息是各個領域的不同訓練方法也都存在一些共同特徵,這意味者那怕我們並不是真的想要成為世界冠軍,也可以借鑑一些世界冠軍的訓練方法來完善自我。


    或許對於興趣的業餘愛好者而言,追求一個世界冠軍或是職業達人並不是主要目標,但是對於本身技藝上的提升,我相信是愛好者心理渴望的,這也是這篇文章相當觸動我的地方。彙總了許多科學、心理學的大部頭研究,歸納出一套統一的練習方法,就是「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首次提出這個概念的是佛羅里達大學心理學家 K. Anders Ericsson,其後有許多的學者對此內容做出不同解讀,作者歸納為以下四點:

一、只在「學習區」練習;
二、把要訓練的內容分成有針對性的小塊,對每一個小塊進行重複練習;
三、在整個練習過程中,隨時能獲得有效的反饋;
四、練習時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

對於以上四點的完整舉例可以參考:INSIDE 《怎樣練習一萬小時》 ,以下將直接針對四點內容,以我自己的興趣作為出發點,做出文章解讀。

一、只在「學習區」練習

      心理學家把人的知識和技能分為三個圓形區域:最內一層是"舒適區",是我們已經熟練掌握的各種技能;最外一層是"恐慌區",是我們暫時無法學會的技能,兩者中間則是"學習區"。比如說,我們看一本書,如果書中所說的內容都是我們所熟悉的,完全符合我們已有的觀念,這本書就在我們的舒適區內,但如果這本書說得內容與我們原有的觀念不符,但是我們思考之後仍能夠理解接受,那這本書就在我們的學習區內。如果這本書我們根本就理解不了,那麼就在恐慌區。有效的訓練必須在學習區內進行,一旦已經學會了某個東西,就不應該繼續在上面花時間,應該立即轉入下一個困難點。


解讀:
過去自己時常會在一個想法上糾結,究竟自己要將同一個魔術程序變得滾瓜爛熟就好,對於新方法是否還要去接受?新方法是否會淡化舊方法的記憶,導致整個魔術流程變得更差? 
現在自己的理解是:學習新方法是必須的,但必非是漫無章法的亂學,學習經典魔術的方法與流程是必須的【可以參考《我要怎麼進步? 分享給學習一陣子的魔術愛好者》】,書中的魔術必定有簡單、有困難,但經典之所以為經典,無論在學習項目綱目上的編排、內容的撰寫都是有一定的邏輯可循。自我技能就像是電玩遊戲中的技能樹一樣,學習一個新技能一定是以既有基礎為根基,我們沒辦法在Level 5 的時候立刻就學會Level 40才能學會的技能,但到了一定新的Level,都會有一塊過去沒有接觸過、但跟既有所學相關的新技能區域開啟【電玩遊戲設定為新技能區域,現實生活像是突然有種領悟】,在學習區學習就是不斷擴充技能版圖,或許每個技能不一定都會使用到,但舊有技能幫助我們往上學習更有效的方法,讓我們的興趣表現更加進步。


二、把要訓練的內容分成有針對性的小塊,對每一個小塊進行重複練習

      現在要說到刻意練習的最關鍵部分:基礎訓練。當一個運動員進行"基礎訓練",或著一個學生學習"基礎知識"時,他到底練的是甚麼,學的又是甚麼?

是套路。

人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絕非是零散的訊息和隨意的動作,它們大多具有某種"結構",這些"結構"就是套路。心理學研究認為人的工作能力主要依靠兩種記憶力:"短期工作記憶"和"長期工作記憶","短期工作記憶"是指人腦在同一時刻能處理事情的個數(一般來說大約4個),且與邏輯推理能力、創造性思維有關,換句話說,和智商有非常大的關係,它很難通過訓練得以提高,也不是本節的重點;"長期工作記憶"儲存了我們的知識與技能,關鍵在於,長期工作記憶並非是雜亂無章,它是以神經網絡的形式運轉,必須透過訓練才能儲存,而且具有高度得結構性,心理學家把這種結構稱為"塊(chunks)",舉例來說,一個棋局在普通人眼裡往往是雜亂無章的的棋子,但在職業棋手的眼中這些棋子是呈塊狀排列,通過這些塊狀排列,職業棋手可以很快地記住並應對棋局!重點在於:掌握套路的多少決定發揮出技能的程度。

以量取勝的套路在腦力工作領域中,掌握的容易度比非純腦力勞動的工作高許多,例如今天知道了一個典故,過兩天和別人聊天或寫文章用上並不困難,但像是彈鋼琴、競技體育、藝術表演...等就相對困難,因為這些技巧要學會所需調動的肌肉和腦神經元實在太多,每一個套路都需要付出相當多的時間,那這樣該怎麼辦呢? 神經學家【相關文章可參考Norman Doidge《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 】研究並得出一個結論:技能是人腦中的一種硬體結構,是"長"在人腦的,要把技能套路迅速長在身上的關鍵兩點在於:


  • 必須進行大量的重複訓練
  • 訓練必須有高度的針對性

1.重複訓練

這一點有一些重要的前提觀念,首先是在"基本功"的練習,在體育和音樂訓練中比較強調的是"分塊"練習(我認為在用到身體動作協調的技能都可以使用此方法)。首先你要把整個動作或者整首曲子聽過一遍,然後把它分解為很多小塊,一塊一塊反覆練習,在訓練過程中一定要慢,只有慢下來才能感知技能的內部結構。

當完成基本功的訓練後,想要把一個動作套路,一個技能,那怕是一種生活習慣、甚至是一種心態,"長"在大腦之中,唯一的辦法就是不斷重複。以作者書中所提例子【嚴鋒,《作家是怎樣煉成的》】中一段讓我頗有感觸地描述:

第一課,舒爾茨教學生怎樣“聽”。他讓學生描述一個剛才聽到的聲音,不斷追問下去:那個聲音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什麼質感,給人什麼聯想?

  這是文學嗎?聽著聽著,我突然有點明白了。舒爾茨教的是文學最物質化、最技術性的層面,就像我以前上吉他課時,老師讓我們每天做的手指體操,俗話說的“爬格子”。也像鋼琴課老師讓我們彈的“哈農”,極其枯燥單調乏味的手指練習。
這些本身毫無藝術性可言的練習曲,卻是通向藝術自由的必經之路。


解讀:
隨著網路發達,我們要取得資源的容易度也變得越來越高,旦就是太容易取得資源,導致我們手上有一堆的訊息等帶我們去閱讀、理解、吸收,對於拿到手的資源可以如何去解析並吸收它呢?
以透過魔術教學DVD學習為例,一位魔術師發表一片屬於自己的DVD,通常片長短則30分鐘、長則3小時,我認為以上這段文章可以帶來的啟發是:先將整部DVD瀏覽完畢,挑許自己最有興趣的幾個部分並進行學習優先排序,取最優先的片段進行"分塊"學習,將每個段落在做細分,每日一個橋段固定花費相同時間練習,例如一個橋段需要花30分鐘練習洗牌,那該30分鐘就只練習洗牌,不能練習其他動作,直到對於這個動作的學習熟悉度已經逐漸進入舒適區時,就要立刻跳到下一個強段進行重複性練習。


2.高度針對性

這邊的針對性指的是「實戰出發,每次都有訓練要完成的目標」。例如要磨練自己的文案撰寫能力,寧可發幾篇灌水小文章也比苦讀十年期待一鳴驚人來的強,想要掌握一項技能,我們可以向運動員學習,需要不停的進行實戰練習,不停的比賽,而不是不停的看影像。

解讀:
目標可以大也可以小,如果一時之間想不到甚麼大目標,不如先從打底基本功的小目標著手,以魔術表演舉例:想讓自己的洗牌更流暢、某個手法更俐落,需要的是不斷的針對性練習、刻意的以這些項目作為近期表演流程,得到觀眾回饋並做自我修正。



三、隨時獲得反饋

      人在很多情況下會高估自己的知識,我們以為自己知道,其實不知道。如果一個學生把教科書裡的東西看過好多遍,每次看的時候都感覺看得很明白,它會認為已經掌握了,可是一旦考試就發現自己並沒有真正理解,想要真正理解,唯一的辦法就是考試和測驗,這就是反饋!

除了要有反饋,重點是反饋要即時(立即反饋),這也是老師、學徒制的重要性。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古代的私塾教育往往讓學童先背書,但現在的課本和各種輔助書籍、工具極其全面,人們完全可以自學,老師的最大功用性就是提供即時反饋。

解讀:
以魔術練習而言,雖然是老生常談,但在缺少一個時時在側的老師,能讓我們有效獲得即時反饋的方法就是"自拍錄影",由自己當自己的老師來修正動作,甚至在外面有機會表演,也盡量拜託同學、朋友幫忙從觀眾的角度錄影,畢竟有時候觀眾的回饋是不準確的。



四、練習時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

      刻意練習並不好玩,它要求練習者調動大量的身體和精神資源,全力投入。如果你在享受練習的過程,那你就不是刻意練習,例如找一本小說邊喝咖啡邊看,在一個空閒的午後打球,這樣的活動都令人愉快,但是提升技藝的速度及幅度非常有限。因此練習時必須要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環境上也是「單獨練習」會顯得更加有效,一幫人合練可能很有意思,也相對輕鬆一些,但只有單獨練習才能快速進步。

練習需要重複,而重複一定不好玩。學習需要全面,而娛樂一定只關注其中好玩的部分。所以娛樂和學習必然是不相容的,如果你是在娛樂,你就不是在學習。




誰願意練習一萬小時?



        

      既然刻意練習並不好玩,除了孤注一擲,以該技藝為職業的人之外,一般人還是需些一點刺激才能練下去,人們可能透過金錢、物質上的東西得以刺激練習動力繼續維持。但到底有沒有一種人,不需要別人"要我練",而完全是我自己的"我要練"呢?

當然有,這幫人就是文章開頭的各位(包含我自己),有興趣之人。

有的人天生就對某一領域感到興趣,別人覺得很枯燥的活動,他們會樂此不疲,就算明知道做這個不一定能帶來金錢和榮耀,它們還是願意做,因為這是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甚至這就是它們生活的目的。"感興趣"當然不一定說明它能做好,就算不感興趣只要願意練,也能練成,興趣最大的作用是讓人願意在這個領域內苦練。學習一個技能的初期,智商可能佔有相當大的因素,但隨著學習的深入,興趣的作用會愈來愈大,因為興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誰能堅持下來。

興趣在練習過程中,隨著練習者能力的提高,練習難度的增大,而愈變愈強。在理想的狀態下,可以形成一個正向反饋:興趣帶來一定的正向回饋(自我滿足、同儕眼光...等等)→技能超出其他人→興趣增加→繼續猛練。

解讀:
從學生時代開始接觸到魔術,雖然一路上有些時間練習得時間偏少,但這項技藝一直是我很大的興趣,也感嘆在出了社會之後,有許多當時一起沉醉在這項技藝的朋友們,漸漸地也疏離了這項技藝。"刻意練習"在這個過程中的確是讓人覺得乏味、甚至受挫,但當自己逐漸對套路熟悉的剎那,身體已可自然的執行各項套路,並且"真真實實"感受到自己進步的情緒,我想這一竊也都值得了吧



若各位有興趣,可以參考原文:萬維剛《怎樣練習一萬小時》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讀書】學習怎麼學習 - 成甲《精準學習》讀後心得

【工具文】如何「有效」使用Evernote? 我們的第二個大腦

【讀書/工具文】如何閱讀一本書